根据组长给出的命题,我们讲三个方面。
一是父母应该做什么,二是孩子如何最有效地做,三是自学中文的建议。每个方面说两点。
群主会在群里发布相关素材链接和视频。
父母
给家长的两个建议。
第一个是不要着急。
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但始终未能办到。这令人担忧的疫情已经完成。
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局,所有机构和辅导班均已停课。自然,谁也不能上课,也不能补课。
按理说,这是教育最公平的时候。
过去经常提到的“剧场效应”是指看电影时,有的人踮起脚尖,有的人站在凳子上,有的人站在桌子上。大家都变得更累了,但看电影的好处并没有增加。效果更差。
现在好多了,大家都坐在地上,也就是说“我们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”,不再累了。当然,唯一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不再上映了。
其实这样更能体现孩子的潜力和能力,因为能自学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。
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谁是真正热爱学习、坚持学习的人,而高考最感兴趣的是选拔这样的人去更好的大学。事实上,高考命题改革也在这方面努力,想办法提高选题的有效性。
据说,文革刚结束高考的那一批人是最成功的,很多人都在家自学了十几年。他们是能够坚持自学、热爱学习本身、不把学习当作谋生或获取名誉的工具的人。 ,都是真正杰出的人。
毕竟,教是为了不教,管教是为了不关心,就像父母爱孩子是为了与他或她分开,而不是永远在一起一样。
平时在学校,学生的时间都被占用了。他们每天忙于完成规定的任务,疲于应付,无暇思考和创造性学习。现在他们可以在家补上,这样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有时学校设立一些自习班也有这个考虑。
刚才我也说了,这也符合高考选拔的目的。孩子们不能只是被动地看电影,还要创作自己的电影,剧本如何写、演员如何选、拍摄如何、剪辑如何、配音如何……是好人才吗?是你想象的那样吗?只要在家观察一下就可以了。
所以,首先,没有必要着急。这对于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来说可能是非常难得的一段时间。
第二点是提高家长的“执政水平”。
这个时间对于父母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提升能力的时间。
家长通常喜欢告诉老师:“我的孩子住在宿舍,每周见一次,他们很着急,我们不了解情况,无法监督他们,学习取决于老师” ”。还给老师们戴上高帽子,说:你们说的话,抵得上家长十句话。
好吧,既然我们每天都待在家里见面,我们就不能再用赶时间的借口了。了解真实情况,才有监督能力。现在学习要靠父母,老师的话再有效,也没有机会说。
虽然是个玩笑,但也不能不引起家长的注意。
家庭教育可以到位,陪伴可以落实,言传身教可以到位。尤其是父亲,通常被视为孩子眼中的“事后管理”,妻子眼中的“丧偶家庭教师”。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做大事的“公(家)人”。现在你太厉害了,居然来杀一个小孩子。尝试一下,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。
生气、唠叨、争吵都不是英雄。如果每天拿着手机看短视频训斥孩子,那就尴尬了。你已经很久没有阅读了。为您的孩子树立榜样。
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家长是高中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。毕竟,能够和孩子讨论教材中的话题的人毕竟是少数,但在沟通方面还是可以发挥一些专业性的。想办法弥补伤痕累累的亲情,指导孩子进行时间管理或精力管理,帮助他们落实计划,提高执行能力。
有些父亲通常喝得太多,向孩子吹牛,告诉他们过去的情况以及现在如何帮助孩子。这其实对于他以后上大学、进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,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少的重要的东西。
(……这里省略了部分内容,详细请看链接“””“”“”“”)
更重要的是,现在也是考验父母能否坐得住的时候。
成功取决于屁股。如果你不能像吸毒一样呆在家里,焦躁不安,那就不要批评你的孩子。原因很明确,就是严重的基因问题。
同时,让孩子认识到闲暇是最痛苦的,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。
当然,还有很多孩子需要监护。教育学者郑杰是我的师父。他有“牧马、牵牛、打狗、赶猪”的理论。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自己的孩子是“马”“牛”“狗”“猪”。哪一种。
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微信好友的截图。这是一位初三学生家长发来的。与高考相比,中考更注重记忆。这也是一次毕业和选拔相结合的考试。严格监管仍然很普遍。
老师放假期间正在督导家长,特别担心家长和孩子串通“隐瞒情况”。
此外,老师们在假期期间防疫、提醒打卡、鼓励读书、督促作业等方面的责任感,着实令人感动。
当然,父母不能成为不干涉的店主。如果孩子长期不能独立学习,细心的督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。
孩子们
我们再谈谈孩子们的事。
第一点是规划。
该计划必须由孩子们自己制定。家长主要是协助执行,与孩子站在一起执行计划。千万不要从计划的角度去训斥孩子。
以下是合肥八中几位高年级学生的计划。有的是学科计划,有的是总体计划,有的是日常计划,可以给孩子参考。
我们先讲时间,再讲效率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高考实际上是一场时间的竞争。
对于父母来说,首先应该关注孩子的时间投入,然后再讨论外勤、内勤、真勤、假勤等问题。
只要没有讽刺或训斥,孩子们特别希望有人监督他们。
其次是三道复习题。
多做高考题,少做模拟题。糟糕的问题会培养出糟糕的思维。虽然不能说所有模拟题都不好,但高考题的质量很难保证。时间宝贵,做有价值的问题。不要以为所有高考题都通过了,模拟题永远不会出现在高考题中。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。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猜对答案,而是为了猜错误答案。你要猜的是“问题模型”,即问题的内在规律。你不能只看大海的波浪。关键是下面几十到几百米深的海水。一个好问题胜过十个问题,但一个不好的问题会让你越做越糊涂。
不怕高考题不够。只要看懂所有高考题就可以了。没有人可以阻止您的孩子获得高分。除国考卷外,还应将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,包括福建、广东、湖南等省份的试卷全部做一遍,然后再回国考卷。也可以反复做,滚两三遍,下次只做原试卷。做错了。说到练功,绝对是“宁断一指,不伤十指”。
此外,还要整理典型事例。再想一想,这道题考的是哪些知识点或者能力?你怎么问的?答案是什么?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?我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答案呢?此类别中还有哪些其他问题?回答问题有什么区别?
建议寒假要重点进行专项锻炼。我经常用篮球来举例。你还需要练习投球、传球、运球和防止犯规。否则,后期的提升空间将会受到限制。没有人能够仅仅依靠全面的训练就成为一名专业人士。篮球运动员的。综合训练主要是感觉和时机,学校组织的考试就够了。
不要相信秘密或崇拜技巧。不能说它们根本不存在,但它们主要适合你作为“受体”。你只能探索、体会别人的技能,成为自己的能力。那是一种技能。就像驾校教练、游泳教练的技能一样,很多时候还是要你自己开车或者跳进游泳池才能真正理解。我们要相信点点滴滴的积累,要相信所有的弯路都是直的,要相信一些所谓的分数快速提升的神话只是笑话。
中文章
我们来谈谈语言吧。
第一个建议是从文言开始。
一方面,这个话题很容易改进。另一方面,如果你学好这个话题,它将影响一切。例如,诗歌鉴赏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言水平。也容易培养良好的书面语感,这对于提高考试作文的语言状况大有裨益。
更重要的是,文言文特别适合自学。年前,我曾在涡阳一中、涡阳四中各讲过一天课。沃阳四中两个重点班的学生给我讲课的范围。其中一位请我讲授文言题目。我说你应该讲文言文。自己做吧。至于答题技巧,几分钟后就会讲解。因为文言文只能先死而后生。就是说你需要接触大量的文言现象,反复阅读,多整理,多看,你的理解能力也会提高。
如果你是大一、大二、初中生,可以选择精读一两本文言文书籍,如《史记》、《世说新语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、《六章六章》等。很多人经常推荐《古文》《管治》《左传》,我前几天在网上听课,另一位老师推荐《资治通鉴》。这并不是说这些书不是经典,而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动机。没有兴趣,又不能坚持下去,再经典也没用。
我们现在的教学中,有一个扭曲的观念,就是对乐趣有一种模糊的不安。
我觉得上面的文言视频课很有趣,这样学起来也很有用。
如果你是高中生,你只需要做题、朗读、整理就可以了。做高考题,朗读课本中的经典段落,整理不会的内容词(带句子),把文化知识整理成体系。碎片化的事物编织成一张网,很容易被遗忘。最容易丢失的是硬币,但钥匙要好得多,因为它们有钥匙扣。审查中应该有“按钮”。
第二个建议是多写论文。
只有写才能写,只有批改才能进步。
建议寒假期间每天写一点。它不一定是一篇完整的文章。你可以写一个框架,某个段落,以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。
你也可以每天修改一点,可以修改之前写的内容,也可以把几篇优秀的文章组合成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。
很多家长关心的材料积累、名言汇编,治标不治本。为什么?孩子们并不缺乏物质,而是缺乏提取物质的能力。比如合肥文,写着“勤奋学习”,逻辑上是最雄辩的。课本上的例子很多,比如《励学》、《师说》、《东阳马胜序》、《游赞禅山》什么文章都可以,还有名言典故勤奋学习。这些是中国学生最了解的,但是我在批改的时候就改了。事实上,学生们对于最熟悉的内容都茫然不知所措,写得也很苍白。 。
所以不要拿着金碗、和田玉拐杖去乞讨。
关键在于应用。只有尝试去应用,你才能内化它。积累并抄入笔记本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尝试将其写成作文。
当然,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建议。孩子是否真正取得进步,主要还是取决于他自己。
我们需要提醒孩子,无论他们在原地如何跳来跳去,都是没有意义的。如果他们想上楼,就必须找到楼梯,面对和解决以前不知道的问题,无法安慰或欺骗自己。
下图是高中生高歌去年做的语文笔记。
好吧,时间有限,仅此而已。里面有一些文字记录的链接,稍后会在群里发布。
谢谢大家的到来。
▼
高点击率文章
▼
几句话,就是重点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hbzbjk.com/html/tiyuwenda/5384.html